南靖土楼农产品介绍?
苦菜、野生的金线莲、观音串、麦冬 还有芥菜干,长豆干,萝卜干,笋干,苦菜干,蕨菜干,酸菜,腌菜,腌梨,腌姜...... 这些天然植物,在闽台民间被视为山珍极品。客家人喜欢将它与家禽、肉等1起煲汤,其汤色清透,味香甘醇,
南靖土楼有什么历史?
南靖土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寮坑,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甚为奇特,由粘土、糯米、红糖、竹片、水组成,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的“在田楼”,直径达到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为奇特: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还曾做为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三站的拍摄地。
2008年0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福建土楼·南靖景区再获殊荣,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谢邀!
我是2015年去的福建南靖土楼,之后2016年又去过一次。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在福建南部山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模式,其中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和云水谣怀远楼等土楼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这种奇特的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建筑、云南“一颗印”式建筑并称为中国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
南靖地处闽南沿海与闽西及粤东交界的山区地带,虽然建县(1332年)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短短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却留下了15000多座形状各异的夯土版筑土楼,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
据考证,南靖土楼自公元十三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造,并延续至今。由于地处闽西南交接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不停碰撞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闽西南双重文化,其在建筑、风俗以及宗族方面所带有的双重文化烙印,使南靖土楼成为土楼文化中最具特色地带。
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旅游的标志,整个建筑群由一座方形、三座圆形和一座椭圆形共五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都是以后相继建起来的。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五座土楼,就像是端上桌的“四菜一汤”,又像是从天而降的空中飞碟,而最神奇的“典故”莫过于“土楼被美国卫星误认为‘核基地’”,至今这个故事还被导游小姐们津津乐道。
土楼是闽南人世代相传的家。步云楼、和昌楼、振昌楼、 裕昌楼、瑞云楼、文昌楼、怀远楼……,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居住在土楼内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
土楼的建造规模根据主家的财力、家族人数而定。旧时土楼的兴建,需要风水先生事先堪舆,以期庇佑子孙后代。
比如依山临溪而建的裕昌楼,占地6358平方米,高5层18.2米,每层54间,拥有270间房,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南靖县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大的土楼,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
裕昌楼是典型的通廊式圆形土楼,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所有的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紧紧地连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或者一个巨大的“口”字。
早期的土楼并不是纯粹民居模式的历史存在,他们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现存所知而又较详尽记载土楼的历史文献当属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此书根据《漳州府志·边防志》对土楼的形成、分布、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有:“土堡,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辛酉年(1561年)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围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甚多。”
由此可见,土楼作为一种军事防御性质的民居模式,首先是在漳州沿海地区及九龙江一带兴起,用来防御倭寇、海盗、山贼和饶寇(来自饶平一带的山民)的。寇乱渐息后,土楼逐渐转变为一种固定的民居模式延存开来,因其坚固耐用、易守难攻又成为族群斗争的产物,并在福佬人(闽南人、潮汕人)与客家人族群斗争最为激烈的闽西南交界地带纷纷建立起来。
福建土楼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我也是只知其皮毛,如有不妥,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