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农村婚嫁有哪些习俗吗?
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在哈尔滨农村,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科长就说说科长家那边的习俗吧。还好还好,科长没在家里结婚,不然不是挣一大笔就是赔了一大笔。
礼金:
一定要有的,从科长小时候的两三万,到现在的快20万,注意!此处是现金,现金,现金。
房子:
以前的房,要的是农村三间大瓦房的一半,那一半依然留给南方父母,也就是和公公婆婆共住,没意见。现在可不一样了,农村的房,谁瞧得上,连室内厕所都没有。要的都是街里的楼房,不用担心,农忙时还回到农村播种秋收。
三金:
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以前是必备的,现在好像都是钻戒,金手链,貂儿。
地:
大家都知道,现在农民有钱,种地卖粮赚钱,国家还有补贴钱。那结了婚,独生子还好,如果是两个儿子,关系再不好点,那就分家吧。最糟糕的是,两个儿子打仗升天的分地,老两口没房没地。
剩下就是新衣服新家电,必须置办齐了。
不过这都是准备工作,当天的酒席宴请各种说法,你就准备好钱就是了。
哈尔滨周边农村结婚有哪些习俗?这说吧,民俗专定可能都说不太清楚。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各地都跟上时代步伐,几乎是一年一个说法。就说这个彩礼吧,真心无语了。这些年哈尔滨周边农村的彩礼讲究八斤八两,就是把钱上秤称重!要足够八斤八两重才行。一开始没有新钱旧币之分,现在这个“习俗”改了!必须崭新的百元大钞,(避免污渍占份量)。万幸,我99年就结婚了,不然连彩礼都凑不齐啊。
本人多少会拍点照片,这些年没少帮忙拍结婚照。去农村接亲也不在少数,各地的习俗千差万别,有些习俗真心是......记得郭德纲相声里说的那段嘛?迈火盆,别急!我那屋有汽油!我还真碰上过,虽然没浇汽油,那火也够旺的!直窜火苗子。明知道穿婚纱跳过去可能要......其实意思一下就行了。结果是七大姑八姨坚持必须过火盆,而且火必须要旺!各种说法搞得你好像不从火盆上过一下今后连日子都没法过了一样。结果一股烟儿......听说婚纱要赔两千多时全都不出声了,何必呢。
还有一回是离娘肉把我吓一跳。离娘肉这个习俗在城里基本就是两斤腰盘或五花肉,最多五斤也就到头了,一个人一拎就走了。有一次去依兰下面一个村接亲,我迷胡,半扇儿猪!说是村里的一位长辈给“指点”的。两个棒小伙抬上车,最后又扛到新房。两位新人也懵了,整是整回来了,咋处理呢......
哈尔滨民俗文化排名?
1、野游
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早在19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以家庭为单位野游。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野游的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已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野餐
在哈尔滨,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
3、冬泳
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
4、喝啤酒
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啤酒年消费量30多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品牌是“哈尔滨”和“新三星”。
5、看冰灯
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20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如何看待哈尔滨省级贫困村成年俗游目的地,民俗风情成卖点?
这两年的民宿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对民宿情有独钟。民宿,有时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看到这则新闻还是十分欣慰的,这两年全国范围内的脱贫行动大家都看在眼里,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成了新闻中看到的越来越多的题材。
段子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殊不知,贫穷在有些地方限制的不仅仅是想象,也许吃饭、上学都受限制。
所以,哈尔滨这个利用民俗风情的卖点,把贫困村打造成年俗游目的地的做法真的很赞。
也希望更多地方可以结合自己当地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ip。
不过,科长在这里还是希望,打造包装自己可以,但千万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为来到的游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拿出东北人的热情,一定要吸取雪乡赵家大院的教训,用真心实意吸引全国游客来,毕竟黑龙江的民俗风情还是有那么一些特色的,别人没有的,抓住机会脱贫吧!